从DeepSeek、具身智能等成果惊艳出圈,到量子科技、高端装备等产业改造升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激荡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浪潮。
近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浙江省财政厅联合公布《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名单》,全省仅上榜5家单位,我市由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牵头申报的氢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榜上有名。
此前,嘉兴已有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柔性电子制造业创新中心两家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
新晋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如何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发挥作用?创新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
“新”在哪?
创新中心并非简单的研发机构。
何为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关键创新平台。从定位上看,突出协同创新取向,解决行业内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薄弱等问题,提升行业创新能力。
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在运营模式上。
此次上榜的氢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公司+联盟”的形式联合打造,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联动共建,聚焦氢能装备领域,以氢能制取、氢能储运、氢能应用相关技术为主攻方向,打通“行业技术攻关—中试—转移转化—工艺优化—首次商业化”创新链条各环节,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新”还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氢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制氢、储运、加氢、用氢等行业技术问题,突破燃料电池系统装备、电解水制氢装备、氢储运和加注装备等的制造难题,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化工等重要领域的转化应用,拓展未来能源服务边界。
到2027年,该创新中心将突破多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以高水平的装备创新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我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嘉兴将借助氢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入围契机,全力推动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积极参与浙江省“环杭州湾”氢走廊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领域合作,进一步助力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势”在哪?
制造业创新中心,嘉兴并不陌生。
早在2018年,嘉兴就建成两家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此次建设氢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势在哪?
嘉兴抢抓获批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契机,以嘉兴港区作为产业发展中心,加快打造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推动嘉善县、平湖市、bet36体育在线 等地加快形成产业配套,先后发布11项氢能产业发展政策,涉及发展规划、实施意见、补贴细则等各方面。2024年9月出台的《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氢能产业政策保障。
截至目前,全市已布局建设加氢站10座以上,已推广氢能燃料电池车辆570辆,形成了百亿级产业规模,待氢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完成,将进一步助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制造业创新生态,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的特征。
嘉兴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积极发挥长三角(浙江)氢能产业联盟优势,串联国鸿氢能、爱德曼氢能等氢能产业链上下游12家企业,联合组建浙华(嘉兴)氢能研究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创新联合体,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联动共建,创新中心、联盟成员、相关合作伙伴计划在3年内进一步增资扩股,加快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共性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引进。
创新中心正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创新中心的建设将协同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等各创建单位,建立“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组建一支由院士指导、国家级人才带头的创新型精英团队。目前,借助氢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一平台,已集聚研发人员近500人,核心研发团队具有10年以上氢能应用装备领域研究背景及丰富研发经验。
路在“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创新。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则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载体。两者互为牵引、相辅相成。
如何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1+1>2”的效果?
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在这里,发挥作用的不是单一力量,而是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共同智慧。本次上榜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都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主结合,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组建 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为未来产业构筑适宜的创新生态。
该中心打造贯穿石墨烯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新型创新体系,催生更多的创新成果,其孵化的企业抱团成长,开拓更广阔的石墨烯应用领域。
这给了嘉兴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不少启示。此前,嘉兴由清华柔电院牵头,成功建成全省首个柔性电子制造业创新中心。柔性电子制造业创新中心立足高校科研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优势,在柔性电子领域促成了一批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多领域科技项目合作、高质量人才团队引育,探索形成了产学研融合新路径,累计服务长三角企业超40家,为地方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嘉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1+1>2”的关键,是做强第二个“1”,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站C位,打造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1+1>2”的途径,是两个“1”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的结果。
在嘉兴,这个转化途径在持续加速。我市将持续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协同,助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来源:嘉兴日报